这个神秘大国在激光武器领域的综合技战术性能确实已经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近年来通过多次实战检验,特别是在9月3日那次震撼全球的公开演示后,国际社会对其激光武器的先进性已基本达成共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陆基和官方明确公布的海基战术激光武器系统都已亮相万盈配资,但空基机动战术与战略激光武器系统仍是目前唯一尚未公开的关键领域。或许是为了及时回应外界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同时也为了给国内民众吃下一颗定心丸,该国很快就宣布了一个重大消息:基于220吨级大型战略运输机平台的激光攻击机项目已经正式启动!
从技术层面来看万盈配资,所有激光武器系统无论规模大小,除了激光发射装置外,都需要配备庞大的机动电能供应系统。因此,空基大型战略激光武器系统比第七代战斗机上计划搭载的轻型激光炮更早问世,这完全符合技术发展规律。因为如果无法将未来战斗机搭载的高能战术激光武器系统的整体重量控制在1吨以内,与现有战斗机机炮及弹药系统的总重量相当,那么高能战术激光在战斗机上的体系化部署就难以实现。从目前已知信息来看,即便是实战经验最丰富、最大发射功率不超过100千瓦级的寂静猎手系统,到最新公开的大型舰载战术激光武器,其系统总重量都未能压缩到1吨以内。最轻量化的实战型全机动战术激光系统,目前估计仍在2至3吨的级别。因此,要在新一代战斗机上实现完全实战化部署,仍需突破一些关键技术瓶颈,不过这一目标应该已经指日可待。
展开剩余62%相比之下,以220吨级的国产大型战略运输机作为平台,上述技术难题几乎都能迎刃而解。这款220吨级的飞行平台已经实现100%国产化,特别是其配备的四台大推力发动机,可以轻松提供数万千瓦级的持续空中电力供应。至于机头安装的大功率战略激光发射器,以及机身内部的高性能电池组和至关重要的超级电容组,都已经有成熟的工程设计和实际应用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曾尝试在大型飞行平台上部署战略激光打击系统,但最终未能成功。现在我们可以将全新的220吨级战略激光平台与当年的波音747激光机进行对比,看看有哪些划时代的技术突破。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万盈配资,波音747原始平台的运载能力高达380吨,比220吨级平台高出72%,但这种优势反而成了累赘。因为747激光机的激光系统性能不足,白白浪费了160吨的额外运载能力。747激光机采用的是氧碘化学激光器,整个系统由14个模块组成,仅机内有毒电池组的重量就超过100吨,再加上机身自重和150吨以上的燃油,整个系统已接近超载状态。
虽然系统重量庞大,但主激光器的实际威力却远未达标。其理论最大脉冲功率为3000千瓦,连续发射功率目标不低于2000千瓦,但实际测试中发射功率仅为理论值的10%到15%,即最大450千瓦的激光脉冲。这样的功率想要在1000到1500公里外拦截上升段的洲际导弹,成功率微乎其微。更严重的是,其电池组故障频发,根本无法持续作战。
相比之下,220吨级激光机的电力系统总重不超过50吨,机头激光脉冲功率至少达到8000千瓦起步,持续打击脉冲也可超过5000千瓦。在同温层巡航时,无论是拦截来袭的战术导弹还是上升段的洲际导弹,都能在3000公里外实现瞬间摧毁。如果用于反卫星作战,更能在1小时内击落成千上万颗星链卫星,而且几乎不会产生空间碎片,这是目前唯一不会干扰己方太空战力的现实手段。
发布于:天津市创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